众所周知,现在打官司更便利了,“马上办”“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刷脸办”,法院诉讼服务按下“快进键”,全力打造“一地一次一网”通办。解纷渠道更丰富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群众寻求权益救济有了更多样的路径选择。
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各级法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成效。各级法院坚持多元解纷与诉讼服务相融合、诉讼服务中心与行政资源联动相协同的理念更新与实践创新。法院系统积极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程、诉源治理减量工程、诉调对接网格行动,出台相应的指导执行文件,促进了一站式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现各地法院一站式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类矛盾纠纷逐渐增多,矛盾纠纷的多样化、群体化、过激化、复杂化、疑难化不断凸显,对现有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各地、各行业领域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不平衡,一站式建设有待深入推进,如何构建协调有序的工作体系,增强解决矛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值得进一步探讨。
人民群众现阶段的司法需要对我们的诉讼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司法“生产力”离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
1.多元化的矛盾化解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虽然大部分地区法院矛盾纠纷化解中有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等各类纠纷解决方式,但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缺乏明确而合理的分工,矛盾化解机制体系不健全。目前,诉调建立了较有效的衔接机制,其他如部门联动等方面衔接机制尚不完善。
2.纠纷化解主体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以法院特邀调解为例,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大部分特邀调解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对法律、政策了解不全、不透,调解方法停留在说教和情感影响,难以应对新时期出现的新型矛盾纠纷。
3.有关单位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将矛盾化解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来抓。党委、政府未将此项工作纳入相关单位考评范畴,未充分发挥好“指挥棒”作用。一站式建设需与党委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衔接,不能由法院单唱“独角戏”。法院主要领导需进一步协调党委、政府部门参与一站式建设。现江西已涌现一站式建设优秀法院,如:余干法院已做到与8个单位联动进行一站式建设。一站式建设较成功的法院,均是与党委、政府支持,法院大力协调工作分不开的,例如:鹰潭中院主动争取市委重视和支持,高起点推动,政法委在市级层面牵头,要求市人社局等十大行业调解主管部门与鹰潭中院建立对接机制,后续这项工作即很快做到“事有人管、事有人理、人不在事不停”,形成工作闭环,确保工作实效。
4.宣传引导有待强化。一是法院对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意义和价值的宣传不够,引导人民群众和法律工作者参与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用不够,部分群众对矛盾纠纷非诉化解认识不够,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观念依然浓厚。二是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宣传不够。法院在一站式多元解纷建设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没有大力宣传。
5.大多法院没有建立“金牌调解室”,充分发挥退休干部的“余热”。如:余干法院、信州区法院、鹰潭中院均邀请法律工作者、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等到法院设立调解工作室。上饶市中院成立了由全国人大代表许小英、市政协委员曾丽瑛入驻的“英瑛工作室”,组建了退休法官“夕阳红”调解团队。而大部分法院没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充分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进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应的品牌调解室至今数据较少。
6.一站式建设在资源整合上仍需下功夫,实现诉讼服务功能集约化。在原来立案登记的基础上,没有充分整合资源,将部分辅助性、事务性工作以及多元解纷功能集约设置在诉讼服务中心,没有努力为法官减负,让群众“一次办成”。如:已经结案的,不涉及到个人隐私和相应审判秘密的,刑事卷宗自助查询没有开展,相应硬件设施没有配备。浙江柯城法院亦把执行局的工作人员安排在窗口,专门负责执行立案,提高相应执行效率,大部分法院该项工作因为人力资源不足,亦没有对标先进法院进行推动。如:衢州市柯城区全院304名工作人员,诉讼服务中心即有76名工作人员,其中员额法官9名,2019年办理案件6000余件,承办全院机关85%的案件。该院曾荣获全国“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7.在多元解纷衔接流程化上仍需下功夫,实现各项诉讼要素高效运转。没有推动律师开展调解,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积极争取司法局和律师协会的支持,引入律师解纷机制,充分发挥律师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专业优势,参与法律咨询及诉前、审前、诉中调解。没有完善特邀调解员名册的续展条件、退出机制、更新时限、业绩评价、资质认证、津贴发放等内容,没有将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热爱调解事业的人员选到特邀调解队伍中。如:南昌市青山湖法院从南昌市人才市场从优从快招录特邀调解员的做法,可以探索借鉴。青山湖区法院招录的特邀调解员人数已经达到10个以上,而大部分法院的专职特邀调解员较少,调解员诉前化解的案件数没有占到全院案件的30%,青山湖法院调解员调解案件数占比已经达到35%以上。
因此,必须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搭建综合平台、强化工作保障入手,构建由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一站式建设机制,从而有效解决当今新时代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纠纷。
一要坚持党委政府统筹领导。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一站式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定期研究问题,认真组织落实各项措施。要定期报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情况。
二要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纠纷化解。要坚持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协同作战、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进一步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成立调解组织,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工作优势,激化工作动力,积极依法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进一步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发动法律明白人,网格管理员、平安志愿者、法律志愿者、退休党员干部等热心工作的人员积极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工作。此外,整合原本分散在立案、审判、执行各个环节的职能,将诉前调解、文书送达、材料转递等职能全面从‘后台’推向‘前台’进行集约化办理,进一步探索将辅助性事务再整合前移至诉讼服务中心,探索梳理社会购买服务事项清单,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三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特邀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特邀调解员队伍培训管理和分级管理机制,建立调解工作专家库,以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为目标,培养一批调解专家、调解能手、法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