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民主与法制网》报道红谷滩区法院构建高效体系,立体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
构建高效体系
立体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人民法院卫东法庭(南昌市第一金融法庭)作为全省首家金融案件集中管辖法庭,受理的金融案件占全市金融案件的65%左右。近年来,红谷滩区法院深入落实“抓前端、治未病”重要指示,多点发力强化金融案件多元化解,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023年,共受理各类金融案件13854件,较2022年下降22.07%。今年1月至10月,共受理各类金融案件11208件,较同期下降6.37%。实现了审判质效提升和诉讼案件下降“增减并进”的良好态势。
法银联动、源头防控
力促增量遏制
红谷滩区法院抓住金融机构“牛鼻子”,持续深化与金融机构间的沟通协调,凝聚“法银联动”合力。
了解问题根源。红谷滩区法院通过走访调研,了解金融机构内部考核和催收机制,以及纠纷存量、增量情况,2023年以来共计走访调研金融机构50余次,召开联席会议8次,开展专题座谈12次,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案件高发的原因。
对症针对“开方”。红谷滩区法院在金融纠纷多发机构设立金融纠纷法官工作站,2023年以来对金融机构决策、管理、运营、合同文本、证据规范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28次,为金融机构公司律师进行培训2次。
压实自我责任。红谷滩区法院针对信用卡等无抵押案件,落实最高法“二号司法建议”精神,对发卡时全面评估、商业银行在起诉前需经过自我催收程序等方面发出对应意见建议6个,助推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压实机构自行清收责任,从源头减少纠纷的产生。
全程调解、优质服务
优化组合效能
红谷滩区法院坚持把非诉机制挺在前面,做实调解工作,打造矛盾纠纷化解闭环。
借助社会调解力量。红谷滩区法院依托区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平台和调解组织,形成提前介入、即时指导、调确衔接诉前调解程序。召开律师座谈会、人民调解座谈会,促进社会调解力量和司法调解相融合,丰富调解的形式。2023年以来,借助社会调解力量共调解案件700余件。
强化法院调解效果。红谷滩区法院聘请9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退休人员作为调解员,对有抵押财产的案件和愿意分期付款案件调解前置,2023年以来,聘请的调解员共调解金融案件2600余件。对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法官在开庭前、庭审后再次组织调解。
优化调解渠道机制。红谷滩区法院针对金融案件当事人遍及全国各地的情况,充分运用“道律云”在线网络调解平台、微信视频、“诉事速办”电话等方式,扩展远程调解渠道。对工作日不便来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利用“周六法庭”工作机制,主动延伸司法服务,利用周六进行线下调解。2023年至今,线上调解和周六调解金融案件1850件。
精准分流、重点突出
确保提质增效
红谷滩区法院以案件审理促动隐性纠纷化解,以示范裁判引领社会风尚。对金融案件的审理采取“门诊式”速裁、“专家式”会诊相结合。
简案快审提速度。红谷滩区法院对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案件纳入“快审快办”范围,加快审理节奏,带动金融案件办理时间不到25天。
繁案精审作示范。红谷滩区法院对融资租赁合同、委托理财纠纷等金融案件,认真梳理法律关系,找准利率保护上限,妥善认定金融机构适当性管理义务等,通过生效裁判示范,引导其他类案寻找合理途径化解,使得涉及京东金融采购融资平台网贷纠纷、国盛证券公司委托理财纠纷等大量潜在案件化解在诉前阶段。
巡回审判促治理。红谷滩区法院在金融机构所在地、写字楼等场所进行专项巡回审判25场,并在巡回审判时发放金融审判白皮书、典型案例、宣传册等材料,统一裁判尺度,降低不当预期,通过审理一案、带动一片、治理一方,金融案件上诉率连续多年保持在2%以下。